青山周平:“400个盒子的共享空间和群租房有什么本质区别?”
青山周平 - “建筑,承载城市人文的态度”
2019年6月5日,同济大学设计江湖系列讲座邀请到了青山周平老师前来。讲座于 19:00-20:30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举行。本文为Duni小兽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编辑。如有出入,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嘉宾/ 青山周平
主持/ 刘力丹 王敏萱
特邀学生主持/ 江垚
小兽赶到报告厅的第一秒就在质疑自己,怎么没有来得更早一点,18:30不到,安静地报告厅已经坐满了青山周平老师的“迷弟、迷妹”们,大家都像险些没有抢占到座位的小兽一样翘首以盼。
19:00青山周平老师如期的来到了,一身很休闲“日系”的简约搭配,本人果然像我们往以在视频和杂志上看到的一样睿智而平和。
青山周平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他就来到了中国,2005年起在SAKO建筑设计工作了长达七年的时间,后于2014年于北京创立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这期间青山周平老师也参加过一些北京的改造项目,本期讲座主要分享一些他对建筑,对生活,对城市的思考。
01
“Tradition”
这是日本传统的造纸技术,当然造纸术在中国也有。但是中国也好,日本也好,现在更多的是使用工业造纸,这一传统的造纸技术和这些从事古老传统工艺的“匠人”们其实正在逐渐消失。
这几年很多媒体常常问我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为什么现在很多匠人还在?”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 因为日本很多匠人们并不是在几百年间重复的做老的东西,他们是在以传承的精神和手法与新的设计师合作在创造新形式的而非一成不变的作品。
现在很多城市也在发展更新,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如果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和一些老的传统手工匠人合作,那这些改造是否会变成一个保留建筑传统的样子,更和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相结合起来的过程?
北京白塔寺—— 大杂院改造
我们希望在这个改造项目中,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间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间特质。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适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
在改造之前,这里是容纳七个家庭生活的大杂院。因为同时容纳七个家庭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家庭都在其中建造自己的房子的格局,厨房,儿童房等;改造之前,这个房子基本上里是没有一个院子的,这是一个”危房“。
改造前的样子。
红色部分是我们改造后的六个房间,蓝色是咖啡厅。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我们不希望改造后院子是封闭的,我们希望院子和外面环境建立起关系。所以我们保留了一个小房间,成为一个连结城市对外开放的咖啡厅。这个地方,不管是游客也好,附近居民也好,闲逛的人也好都是可以随时进来坐一坐。
我们希望保留院子的开放性,我们希望这个地方不成为一个封闭,仅为酒店服务。
特点一个是,特别小的桌子,但是一个足够开放的空间。除了为酒店服务,外来的人们也可以参与进来,也许不会产生交流,但是他们至少坐在一起,共享一个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改变咖啡厅里人们交流的状态。
改造后的样子。建筑部分没有大的改变,中间有一个塔,是旋转楼梯的塔,上面有一个屋顶花园。砖石材料是很老的材料,改造前有很多违建建筑,所以这次改造过程,我们把他们拆掉了,但是拆的时候,我们把砖保留下来,用来做楼梯塔的砖石材料。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所以可以看到原来贴的电话号码,一些涂料,水泥痕迹等都保留了下来。这些砖石保留了之前院子里面的人的生活痕迹,和城市的记忆。
另外一个想法是,这个酒店有六个房间,很多时候没有很强的私密性,五星级酒店都是追求环境的私密性,但是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交流。首先我们把酒店的房间分成两种类型。黄色是可以被人看到的开放式空间,蓝色是不想被人看到的私密性空间。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我们在两种空间之间做了一些隔断,围绕着院子,有一些视线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对面的住客那些可以被看到空间,所展示的一些行为。通过这个方式,产生更多交流,我希望这个院子是一个更交流的状态,而不是星级酒店所强调的私密性。通过共享,产生更多交流,这是我们所希望做的一种体验。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另外一个点是,这个酒店都是以很小的空间,但是通过立体的设计可以产生很多不同功能,正常工作生活洗漱晾晒等都可以得到满足。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所有的房间都是有小院子。因为这是最小的房间,所以他的院子是最小。稍微大一点的房间会有大一点的院子。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个院子,把屋顶改造成玻璃,下面做一个庭院,因为北京的气候不允许做很开放的庭院。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个室内但又不是庭院感觉的院子。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个民宿已经开了一年多,很多国内年轻人都很感兴趣,通过这一种方式,我们希望把一个老的院子通过一种新的方式,现代的审美改造成新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更多的人来到白塔寺这个地区体验这样一个共享的空间。对我来说,这个就是一种老建筑,老的城市的更新。
02
“Smallness”
小空间
其实我一直比较感兴趣小空间,可能一个原因是由于日本人有喜欢小空间的传统。
这是13世纪一个案例,设计者实际上并不是建筑师,但他自己设计了一个很小空间的小房子。3x3,一个9平米的小空间。他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拆卸这个房子,所有的材料,所有的部分都可以放在一个推车上,他可以一个人推着他的房子去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再用一天的时间,将“房子”组装好。
这个房子,因为小,因为简单,所以他有可以移动的,去任何一个地方的功能。
日本最小的空间,可能是一个茶室,很多同学去过日本应该参观过,那这个茶室也是京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茶室 之一。最小的茶室可能是四平米左右。
那为什么茶室要做成这样的小空间呢?并不是因为经费或者空间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小空间里面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与大空间里面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完全不同。在小空间里面,人与人的距离特别近,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交流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他们希望在这样的小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和外面的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绪。
另外我比较感兴趣小空间的原因跟我长大的社会环境,或者说和我成长的过程有关系。
这是整个日本的最近六十年的GDP情况,从大概50年代到最近2019年整个经济情况,中间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世界经济危机等。我自己的话,我是80年出生,我大概出生之前,日本的经济是特别好,9.3%,是比现在中国还好的一种状态,发展特别迅速。大概高中的时候越来越喜欢建筑,当我大学毕业开始选择从事建筑设计的时候,我的国家经济的增速就变成1%这样一个时代,跌到了最低点。
这个表大概表示的是日本经济社会的情况,和我个人人生的一种的关系。
所以,80之后出生的建筑师,都是经历这样的一个社会变化。对我们来说,过去的大师们做的一些大的城市规划,大的奥运会的场馆,这些作品我们都觉得挺好的,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跟我们80之后出生的建筑师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在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对小空间更感兴趣。
日本的很多品牌也做小空间的一些探索。这是无印良品自己开发的一个小的房子。
包括大家很多也去过日本,日本很多这种胶囊酒店。
这些都跟现在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小空间。
小空间其实不仅仅是日本,现在的中国其实也是越来越需要这种小空间。过去,比如我10年在北京,我们做的项目都是比较大空间,150平米。到后来,国家也出了90平米以下的房子。房价也越来越贵,空间也越来越小。中国近十几年来,大城市里面家庭可以买的或者说可以投资的面积越来越小,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的一种变化趋势。包括现在许多与开发商合作的房子,现在都是50平米,20平米的房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就是前几年,深圳出来了6平米的房子。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这种小空间。
这个是我自己做过的最小空间的案例,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我这次要改造的就是院子的旁边一个四平米的空间。这是我目前做过的最小的空间设计。
改造前的样子。四平米这么一个空间,很多年一直没有被使用的,废弃的状态。业主是两个年轻人,这个小空间是家里长辈留下来的。他们现在在北京的郊区居住,但是他们现在准备要小孩,希望小孩可以在胡同里面的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希望把这个四平米的小空间改造成一家三口可以居住生活的一个空间。
所以它需要很多功能。普通家庭所需要的功能,都需要在这个小空间里得以实现。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研究了很多的解决方案。
后来,有一天突然,我想到了在北京看过的国子监的展览。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情形,过去的时候,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需要四天的时间,这期间为了防止作弊,他们需要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呆着。除了上厕所之外,他们要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完成答题,休息,吃饭等完成一系列活动。
这张图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这个空间里面所呈现的不同的生活状态。这样一个小的空间,怎么满足那么多的生活的需求呢?
古代人特别聪明,仔细看这个房间,房间里面有两个不同高度的凹槽。和两张不同的板。如果一张板放在高的凹槽处,一张放在低的凹槽处则形成了桌椅。两张板同时放在低的凹槽处,则形成了一张小休息空间。
通过两个高低不同的凹槽和不同的木板的组合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所以我在做那个四平米的空间时,想起了这个展览,于是我又去了一次这个展览。我把这个想法和我的设计结合起来。
改造后的四平米的空间
木板的高度和位置可以改动,可以变成吃饭学习的桌椅,或者休息的空间。更多的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新的设计新的审美的结合。
这个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比较有意思的空间改造,更多的我认为这是北京老城区更新的问题,因为北京其实需要比较独特的老城区更新的想法。
相比较北京和巴黎,北京和巴黎,面积和规模其实差不多一样。同样也是里面是老城区,外面是新区。同样也有城墙。很多情况都有点相似。
不一样的地方,巴黎的老城区的房子是这样的,他们是六层或者七层。都是比较高层。对他们来说,可以比较容易保留这些老城区来同时容纳现在的新的人口密度和城市的活力。
北京完全不一样,北京老建筑基本上都是一层,假如想保留老城区原来的风貌,很难有这样的建筑面积,也很难有这样的容积率去容纳新的人口密度。
北京更难,过去的时候,一般是把某一块区域的原住民迁移,然后对于那个地区的建筑进行拆除,更新改造。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看起来是老的建筑。
但是这个过程在北京已经做不下去,因为成本越来越贵,尤其是第一步原住民迁移的成本越来越贵,有的到二三十万一平米。那么新建的房子的房价也会越来越高,已经没有办法融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里面。
这些传统的老城区更新的办法,已经在北京老城区里面是做不下去了。
那怎么做呢?
我认为是越来越需要成为微小空间改造的模式,我认为在北京有很多这种小空间,也许是因为太小了而一直没有得以利用,处于废弃的状态。我认为是可以把这些小空间改造成人可以使用生活的空间。不仅是北京,上海可能也是类似。小空间的改造越来越重要。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四平米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有意思的设计,更多的是一个系统性的,老城区更新的一个项目。
我们的项目从过去的大空间大体量,到现在的小空间,这些是存在变化的。在小空间的改造里是有系统性的,连续性的。
03
“New-Family”
新家族
新家族的到底是什么?
家庭1.0 -老家族的家庭状态,庞大的家族体系
在家庭1.0的时代,四合院,土楼等传统建筑形式很适合这个时代的家庭模式。
我的时代,是三口人或者四口人的时代,也就是现在大多数的“两室一厅”标准户型很适合这个时代。——家庭2.0
但是现在,在东京,有百分之50,二分之一的家庭是一个人。大城市里面已经越来越多的是新家族的情况。——家庭3.0
家庭2.0已经在大城市变成很小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更是如此。现在的时代建筑师设计师需要思考探索的是适合家庭3.0时代的建筑形式。
这个项目,他的空间是红色的地方,面积是120平米。他们让我做一些新的时代的建筑形式的一些探索。
这是改造前的平面图
在改造之前我们研究了,在中国我们常见的一些户型图。这些户型图仔细看的话,都是针对家庭2.0版本设计的。
但是我们希望打破这些形式,于是我们把一些非结构墙都拆掉。中间做了一个多功能的庭院公共空间,比较明确的功能空间都放在他的周围。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新家族的家,新家族到底是什么意思?
新家族不同于老家族,不束缚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现在时代越来越出现的新的家庭模式,虽然没有结婚,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住在一起。
平面上,中间有一个大的多功能的空间,功能房间放在他的周围,庭院里面有一个40公分的高差,差不多一个凳子的高度。随时随地可以坐下来,这个形式有点像日本传统建筑里面常见的“縁子”,很多日本传统的住宅或者寺庙都可以看到这种空间,这个空间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
很多时候,日本客人是不会进入到客厅里面,因为客厅是比较私人的地方,所以一般是坐在縁子这个地方。
有时候,也是把房子私密的空间延伸到外面。室内和室外,城市私密空间的状态,特点,半室内半室外,半公共半私密。
同时这是猫最喜欢的空间,猫是对空间特别敏感的动物,它并不像人吃饭有餐厅,睡觉要有卧室,每天都在固定的空间模式里生活。猫总是可以找到最舒服的空间,设计师应该要向猫学习,猫知道舒服的空间是哪里,如果猫都喜欢的地方,人是肯定喜欢的。
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縁子空间和中国的合院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些新的住宅空间,上面有屋顶,下面有庭院回廊。
每个房间里面是比较小的,我认为房间不需要很大,但是把面积都给中间的多功能区域,可以一个人呆着,也可以两三个人呆着。
也可以幕布放下来,一群人一起看世界杯的决赛。这个不是爸爸妈妈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而是更开放更多样的一个生活情境。
改造完成后的空间
围绕着庭院有一圈的回廊,我们把平时景观设计运用的材料故意运用的中间的庭院设计里面,希望这个院子能够营造一种室外开放的感觉。
所有门都是推拉门,可以开合。整个这个院子是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的。书房和其他空间都是可以变成开放和封闭的空间的。
最开放的状态,所有门都打开的状态。
这个项目,对我来说一种对于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突破与探索,探索新的时代新的家族的生活空间。
04
“Share”
共享
其实共享这个概念跟新家族有点共性。
在中国,我们现在不需要买自行车,不需要自己做饭,出门也不需要带钱包,也不需要带伞,带充电宝。这些都是通过共享的方式来得以实现,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房子还需要购买呢?而且购买很贵,负担也很重。为什么不能像共享单车一样,我们共享房子。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项目的出发点。
很多我做的项目的灵感来自于我自己的生活,这个项目也是一样,很多年我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面。这些场景是我原来房子的对面。他们把自己家里已经不用的家具放在外面,有一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家具不应该是家庭里面使用的工具,他们为什么要把家具放在外面?
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是他们的家,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家具放在胡同里面。所以我开始好奇这种场景。后来,我开始去胡同里面去收集这些共享家具,也把自己的家具这样放在外面。
后来我发现胡同里面那些热闹的生活场景,例如吃饭聊天喝茶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些共享家具产生的,所以对于我来,胡同就是充满这些共享家具的生活模式。在中国其他城市老城区也会有许多类似的生活场景——充满共享家具。
这个设计的灵感。我是希望房子这个很沉重的东西,变成一个个更轻松的盒子,他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的最小的盒子。里面是他可以生活的一个盒子,外面是他们的家具。像刚才的胡同一样。
另外一个特点是,盒子的下面有轮子,可以移动。聚会、音乐活动....它能够同时更轻松地承载更多的生活空间。
他几种盒子的大小,模式可以供人选择,有的大盒子类似loft空间,上面可以睡觉,下面可以工作,或者有的小盒子可以供人休息收纳。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些“盒子”它不是在施工的工地做的,他是在家具厂里做的。但有一个问题是,因为移动,所以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办法布线供电,只有通过另外一种办法,未来技术更成熟的时候,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无线的充电设备。但是现在技术没有那么成熟,我们目前考虑的是换电池。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最终,我们设想的共享社区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每个盒子的功能空间都有所不同,可以满足人们基础的生活,同时盒子与盒子之前可以产生可以自由摆放桌椅,沙发,化身为公用的起居室,书房。我们希望可以把城市里更多的需要改造的旧厂房变成全新的共享青年社区。